济南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济南大学

[切换城市]
济南站> 济南教育> 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信息

济南大学

英文名:University of Jinan 简称:“济大” 所在地:济南 院校代码:10427 类型:综合类

省部共建大学卓越计划特色工程院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济南大学师资怎么样, 济南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134人,其中教授305人,副教授7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4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特聘专家2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工业分析教学团队 山东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课程教学团队、工业分析教学团队、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高等数学教学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于金明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韩金祥国家万人计划:魏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杨波、常钧、曹丙强、郑中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分)会委员:程新、杨波、杜斌、蔡先金、魏琴、张守凤、郑中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程新、于金明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教授:程新、于金明、杨萍、曹丙强、张以河、孔祥正、郑中、李村成、徐锡金、张福仁、种兆忠、常晓天、史伟云、李文保、宋现让、贾瑞宝、马义兵、魏琴国家级教学名师:魏琴全国优秀教师:魏琴、程新、杨波、苏永道、张书香、刘迎春山东省教学名师:王少清、魏琴、芦令超、昃向博、于衍真、佟月华、王 琦、崔文山东省优秀教师:杨波、苏永道、张书香、刘海燕、张法科、陈岱云

  • 范跃进
  • 1958年8月生,山东冠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7年2月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生态经济、高等教育管理。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中国-欧盟小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课题13项。在《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经济学家》、《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学术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述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年度报告》、《山东省产业经济发展报告》、《现代产业组织问题研究》、《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几个重大问题》、《广义循环经济论》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4部。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现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山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外经学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循环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 葛金田
  • 葛金田,男,1964年8月生,山东青州人,经济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代流通经济研究中心和都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流通经济(物流学)、城市与区域经济、企业战略与营销等教学与研究。  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辽宁大学和河海大学,分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管理学博士;曾任山东省物资学校校长、济南大学高职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院长等职务。主要社会兼职:美国剑桥学院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潍坊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物流与采购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委员,新亚欧大陆桥物流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交通与物流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生产力学会理事;全国商业电子信息化推广办公室CEBE、CLIA认证推广、管理专家顾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济南市首批“理论人才工程”入选成员;盖世国际物流集团发展顾问,《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等。  近年来,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数量技术经济》、《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WTO与中国》、《统计学—以Excel为分析工具》、《公共关系基础》等专著或教材24部;先后主持各类基金项目近20项,主要有: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各1项、山东社科规划基金项目3项、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省“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课题5项、济南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和软科学项目3项等;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软科学三等奖2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济南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曾被授予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工作者、济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俞宪忠
  • 俞宪忠: 1956年12出生,男,汉族,无党派,山东省滕州市人,100%的纯粹农民家庭出身。2007年12月获得河海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人力资源方向)学历和学位。现为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浪网和凤凰网财经专栏“经济学人”。  俞宪忠长期在高校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经济学课程,先后共主讲过宏观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等专业课及基础课。在学术研究方面主研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先后共出版经济学著作与教材11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经济研究资料》、《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年鉴》、《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界》、《天津社会科学》、《浙江学刊》、《财经科学》、《学术论坛》、《齐鲁学刊》、《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理论学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30余篇,95%以上为个人独立作者,其中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口年鉴》、《经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文摘报》、《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百家》和各大网站等媒体多次全转、摘转和摘目。独立主持和骨干参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和一般研究项目共3个,另外还独立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共3个。先后共获得第三届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中国人事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山东省第6届精品工程奖(2001)、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0、2008)等多个学术奖项。  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地址:中国·济南·济微路106号;  邮编:250022;信箱:jnyxzh@163.com;电话:13808921213。
  • 张伟
  • 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现为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兼职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研究机构研究员等。研究方向为体制转轨与环境经济管理、城市发展投融资。  张伟在体制转轨与环境经济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迄今已经在绿色投融资理论与实务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是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水平与绩效进行了测算,探讨了体制转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其代表性成果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统计评价方法研究》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绩效的统计测算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报告和论文。二是探讨了环境污染末端治理以及发展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污染源头控制的对策。其代表性成果为《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专著、《市场化、城市新型工业化与创业投资绿色化研究》专著以及《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城市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绩效研究》、《依靠区域创新推进山东省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等研究报告和论文。三是研究了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依靠发展低耗低污产业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重点探讨“投融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其代表性成果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新型工业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外商投资推进探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研究》等论文和研究报告。  张伟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包括:一是拟对绿色信贷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讨“绿色信贷---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二是拟对绿色产业集群融资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讨“利用外资---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  围绕研究方向,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高水平刊物《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5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山东省、国家统计局等优秀科研成果奖10多项。  通讯地址:济南市济微路106号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张伟教授(邮政编码250022);  联系电话:13589093950 ,0531-82767650;电子信箱:cfy0510@163.com 。
  • 陈学中
  • 陈学中,男,1966年1月生,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济南大学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营管理研究会理事、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济南市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学历背景:1985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设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2006,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社会和组织系统计算分析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1987年到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工作。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11月任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2001年4月任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2007年12月,任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主要讲授系统科学、决策理论与方法、高级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技术经济学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组织理论、演化经济学与计算经济学、决策分析与演化博弈、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运作管理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 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多项。2007年获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裁判员称号。
  • 原雪梅
  • 原雪梅,女,1966年1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 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1989年和1994年分别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曾任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香港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报纸《信报》“中国汇市”栏目撰稿人、路透社“路透财经”有关中国外汇市场的分析人员等。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山东省金融学会等理事,美国剑桥学院特聘教授,2001年至2002年赴美国爱丁堡罗大学经济系研修访问一年。  多年来从事金融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专科生讲授过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国际会计、国际商务、财政学、商务英语等十余门课程,并在部分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主持的“Global Marketing”课程被评为山东省双语示范课。为研究生讲授过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现代金融理论等课程。在《国际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以及其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有多篇国际会议论文被EI和ISTP等全文收录。在《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亚太经济时报》、香港《信报》等主要财经专业报刊发表市场评论文章二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和济南市社科项目2项,主持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济南大学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多项,主编教材2部,参与著作和教材多部。曾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二等奖、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等。获得济南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学奖”,被评为济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  联系方式:se_yuanxm@ujn.edu.cn
  • 朱青梅
  • 女,1962年11月生,山东烟台人,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特聘教授,美国剑桥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理事,济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济南大学教学督导文科组组长。主要从事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一、教学  多年来从事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专科生讲授过《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学概论》、《证券投资学》、《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基础》、《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经济学专业导论》等十余门课程。2004年获第一届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奖”。2009年作为团队负责人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团队被评为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二、科研  主持的省部级课题:  1.《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创新研究》(2005,山东省重点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2.《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创新研究》,(2006,山东省重点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第1位;  3.《人力资本对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促进机制研究》,(2008,山东省重点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4.《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知识团队冲突管理研究》(2007,山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5.《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心理契约构建》(2006,山东省教育厅课题);  6.《人力资本产权与知识团队绩效研究》(2007,山东省教育厅课题);  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习题集》、《政治经济学教学指导》等多部教材,参编《WTO与中国》、《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考评系统》、《山东经济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多部著作或教材。  获奖:《新经济背景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新趋势》(《东岳论丛》2005.1)2006年11月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位;《济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济南大学教研项目)2008年12月获济南大学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第1位;《企业知识员工管理创新》(研究报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年12月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位。  联系方式:se_zhuqm@ujn.edu.cn se_zhuqm@126..com
  • 黄英
  • 经济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院发展与合作办公室主任,济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2006年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2009年获得济南大学友好学校--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商学院的博士奖学金。  一、主讲课程  专 业 课:宏、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及消费经济学等。  全校通选课:经济学概论、证券投资学概论、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  研究生课程:区域经济学。  二、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  1、山东省软科学招标项目的研究报告《区域发展创新方法及可持续发展定量  定位研究》获2003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著作《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2005年获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交通比较与竞争-以公路交通为参照》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  3、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国家教委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  4、主编及参编专著4余部。  5、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0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联系方式:  地址:(250022)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邮箱:se_huangy@ujn.edu.cn  电话:0531-89736028, 0531-86865230
  • 孙国茂
  • 孙国茂 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公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从事金融证券研究工作20年,研究领域为公司金融、资本市场和制度经济学等。  教育背景  中央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进修;  英国里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商学院学习进修;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British of Columbia, UBC)商学院金融系高级访问学者;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结业;  西北轻工业学院材料工程与科学系获工学学士。  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1. 《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济南金融 1999年第11期  2. 《复兴经济,展望未来》 中国证券业研究 1999年第12期  3. 《投资银行业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0年第02期  4. 《技术进步是国企改革的“助推器”》 管理世界 2000年第06期  5. 《国有股流通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2001年第04期  6. 《论社保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意义及途径》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第04期  7. 《公司价值理论与股票定价》 经济学动态 2002年第02期  8. 《公司价值与股票定价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年第04期  9. 《上海股票市场IP0定价实证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 2003年第10期  10.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年第12期  11. 《公司财务理论在投资银行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证券业研究 2004年第04期  12. 《民营经济繁荣标志国企改革成功》 证券市场周刊 2004年第44期  13. 《决定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中国证券业研究 2005年第04期  14.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研究》 东岳论丛 2006年第01期  15. 《新制度条件下的股票市场估值研究》 中国证券 2006年第05期  16. 《以综合治理为契机推动证券公司发展》 中国证券 2006年第11期  17. 《山东上市公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东岳论丛 2007年第01期  18. 《成立山东金融控股公司可行性研究》 金融与发展 2007年第06期  19. 《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证券 2009年第11期  20. 《山东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9年第11期  21. 《低碳经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 东岳论丛 2009年第12期  22. 《只有制度创新才能推动基金行业发展》 投资与证券 2011年第02期  23. 《企业年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制度性条件研究》 东岳论丛 2012年第01期  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1. 《建立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 上海证券报 1994年10月16日  2.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中国证券报 1994年12月15日  3. 《证券市场展望》 山东证券报 1995年03月08日  4. 《发展山东证券市场的对策研究》 山东证券报 1995年11月11日  5. 《建立选择上市公司的指标体系》(1/2版 ) 中国证券报 1995年09月22日  6. 《公司上市前的资产重组》(2/3版) 中国证券报 1996年04月29日  7. 《资产重组与企业改革》(2整版) 上海证券报 1996年11月24日  8. 《山东上市公司研究》(2/3版) 中国证券报 1998年04月17日  9. 《现实条件下的投资银行业务》(整版) 证券时报 1999年08月02日  10. 《转型经济特征及对证券市场影响》 金融时报 2000年06月17日  11. 《警惕管理收购陷阱》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04月10日  12. 《技术上已破产券商不同处置模式比较》(整版) 上海证券报 2004年12月28日  13. 《问题券商重组不可一刀切》(1/2版) 中国证券报 2005年01月05日  14. 《技术上已破产券商处置模式研究》(整版) 证券日报 2005年01月09日  15. 《证券市场指数产品化及其运作机制》(整版 ) 上海证券报 2005年06月15日  16. 《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深化”》(整版) 上海证券报 2006年04月11日  17. 《将上市公司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版) 上海证券报 2006年10月30日  18. 《以资本市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经济观察报 2009年11月23日  19. 《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1/2版) 中国证券报 2009年12月08日  20. 《只有制度创新才能推动基金行业发展》(整版) 证券时报 2010年11月30日  21. 《以制度创新破解基金业瓶颈》(1/2版) 中国证券报 2010年12月02日  22. 《公募基金行业面临四大困境》(1/2版) 上海证券报 2010年12月06日  23. 《中国式庞氏融资的成因与对策》(整版) 证券时报 2011年8月15日  24. 《短期内不可能推出401(K)计划》(整版) 中国企业报 2011年11月18日  25. 《企业年金不应大规模投资股市》(整版) 中国企业报 2011年11月22日  26. 《企业年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制度性条件》(1/2版) 中国经济时报 2012年01月05日  个人专著  1.《企业资产重组导论》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8年10月  2.《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  3.《公司价值与股票定价研究》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3年8月  4.《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年9月  5.《制度、模式与中国投资银行发展》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年1月  主要学术兼职  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3.山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4.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5.山东政法学院教授  6.陕西科技大学教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邮 编:250022  电 话:0531-89736573(O)  Email: se_sungm@ujn.edu.cn
  • 丛晓峰
  • 姓名:丛晓峰  性别:男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联系电话:82767216  电子邮件:Sl_congxf@ujn.edu.cn  通讯地址: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领域:社会学社会工作  备注:  导师简介:  丛晓峰教授长期致力于社会工作、社会学、社会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在社区建设、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等方面有一定的建树。2002年获济南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2003年入选济南市首届理论人才工程,2005年被聘为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济南)基地特约研究员,2006年为济南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目前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特色专业社会工作的带头人、山东省精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和《社会学概论》的主讲人、“山东省城市研究基地”城市社区建设的首席研究员、济南大学“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  丛晓峰教授在高等院校从事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长达20余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农村社会学》、《社会发展研究》等课程。先后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在内的近20项国家级、省部和市级科研项目,共获得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省、市级近20项科研奖励,并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数十篇,主编教材2部,学术著作4部。其主要成果有:  (一)教学与科研获奖成果  1、2001年《工科院校“两课”与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研究》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2位  2、2005年《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获山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1位  3、2009年《“大社工”理念下的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研究 》获山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1位  4、2005年《残疾人社会支持网和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1位  5、2005年《残疾人社会支持网和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  一等奖 第1位  6、2006年《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科研成果一等奖 第1位  7、2006年《养老社会化进程中的社区照顾模式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第2位  8、2005年《残疾人社会支持网和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获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1位  9、2008年《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获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2位  10、2007年《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实习模式探索》获2007年山东省教育技术与装备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第2位  11、2007年 社会工作概论(省级精品课) 获济南大学精品课奖 负责人  12、2008年《“大社工”理念下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研究》获济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第1位  13、2008年《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研究》济南大学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第2位  14、2008年《社区发展研究创新团队》获济南大学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奖 负责人  15、2009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获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奖 第2位  (二)科研、教研项目立项:  1、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残疾人社会支持网和社区康复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 O2CSHO12)2005年通过了专家鉴定 负责人  2、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村落精英在农村社区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项目编号:08JA841015)负责人 在研  3、2004年山东省委重大理论项目:“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3SW012)2007年6月通过专家鉴定 负责人  4、2006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法视角下的矿工权益保障目”( 项目编号: 06JDB035)2007年10月通过专家鉴定 负责人  5、2002年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山东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2004年已通过专家鉴定  6、2008年民政部项目:“中国慈善公益民间组织的国际参与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08MZACR001-037) 第3位 在研  7、2008年民政部项目:“社会工作在社会慈善领域的功能与作用评估”(项目编号:2008MZBBR024) 第3位 在研  8、200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养老社会化进程中的社区照顾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 D4CMZD7),2006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 第2位  9、2004年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治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个案”(项目编号:J04R10)2006年已通过鉴定 第2位  10、2008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女性权力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项目编号: 08CSHJ01)第2位 在研  11、2003年济南市社科规划项目:“济南市槐荫区社区资源整合经验研究”(项目编号:03BSJ16)2004年已鉴定 负责人
  • 唐斌尧
  • 姓名:唐斌尧  性别:男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sl_tangby@ujn.edu.cn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邮编:250022  研究领域:福利社会学、社会性别、社区社会工作  备注:  导师简介:  本人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在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资助。  近年来为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讲授“社区发展研究”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讲授“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概论”等主干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核心通选课“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曾参编《社区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等教材。参与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济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近年来在《教学与研究》、《人口与经济》、《理论前沿》、《妇女研究论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调研世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学术刊物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社会保障制度》、《妇女研究》等全文转载。编著出版《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一书。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济南市哲社规划研究项目、济南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并参与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政部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委重大课题等在内的多项课题。个人科研成果曾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济南大学2006-2007年度青年科研骨干。
  • 王志
  • 姓名王志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2.11.18  学历学位研究生/工学博士  职称(职务)教授(主任)  研究领域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建筑材料  学术与社会兼职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高级会员  联系电话0531-82767660,13906417729  电子邮箱wangzhi@ujn.edu.cn  通讯地址250022 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济南大学校长办公室  1978.9-1982.7 山东建材工业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  1982.7-1992.8 山东建材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教、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92.9-1995.7 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研究生;  1995.7-1996.6 山东建材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师、材料测试中心主任;  1996.7-2001.1 山东建材工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1.2-2004.6 济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间2000.3-2004.6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2004.6-2007.11 济南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12-今 济南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学工作:  曾先后担任研究生《近代分析与测试技术》和本科生《材料工艺学》、《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等课程教学工作。培养研究生25名,其中2004届毕业生许坤同学学位论文获2005年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科研(鉴定)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石膏及石膏胶凝材料、陶瓷基金属复合材料及功能梯度材料;先后主持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以及济南市科技计划等十余项科研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2项。  在研项目:  1.Ti/Al2O3复合材料界面微区结构演变与性能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42010)  2.脱硫石膏基钢渣复合胶凝材料及制品开发,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004039)  专利与奖励: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ZL 200610091975.5,ZL 200610045502.1,ZL 200610068813.X,ZL 200910020524.6)。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  科研项目招商:  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石膏及石膏胶凝材料相关技术  科研教学论文:  在《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Inorganic Materials》、《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硅酸盐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被SCI、EI收录22篇。  教材著作:  参加编著《石膏建筑材料》1部。
  • 耿浩然
  • 姓名耿浩然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4.04.22.  学历学位研究生/工学博士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金属及金属基复合材料、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  招生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学术与社会兼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机械工业学会理事、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代制造工程》、《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济南大学学报》杂志编委、中国行业科学研究会委员、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联系电话0531-827675314,82765317,13156174622  电子邮箱mse_genghr@ujn.edu.cn  通讯地址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济南大学西校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78-1983山东工学院 机械系 教师 助教  1083-1986 山东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 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6-1993山东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 讲师、副教授  1993-199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1997-2000 山东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 教授 山省专业拔尖人才  2000-2003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专家  2003-2008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所所 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8-至今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金属材料成型技术,材料物理专业导论  研究生课程:金属学原理,合金熔炼与凝固成形技术  科研(鉴定)成果:  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等科研项目18项,完成鉴定科研成果10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研项目:  1.温度诱导合金熔体物理性质的异常变化与结构转变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合金熔体热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中温燃料电池的质子导电电解质的研究. (日本)田中贵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合作项目  4. 陶瓷粒子增强Zn-Al复合耐磨材料,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专利与奖励:  科研奖励:  1.陶瓷粒子增强Zn-Al基复合耐磨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位,2005  2.铸造镁铝合金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首位,2009  3.绿色环保阻燃铸造镁合金的研究与开发,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位,,2005  4.ZAS35高性能Zn-Al基耐磨合金及其变质剂的研究和应用,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首位,2002  5.柴油机增压器氮化硅陶瓷涡轮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四位,2008  6.高性能无银铜基电接触材料,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首位,2011  国家专利(授权,首位):  1.一种陶瓷基透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0710016223.7  2.一种弱电铜基电接触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0710016504.2  3.一种Fe3Al金属间化合物网络结构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ZL3200910230714.0  4.一种制备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的装置及工艺ZL03138926.0  5.铜基电接触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ZL200510042510.6  6.陶瓷颗粒增强锌-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0410023456.6  7.一种测试金属熔体电阻率的装置ZL201020120953.9  科研项目招商:  高性能铜及电接触复合材料,高性能晶须增强陶瓷基透波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及制备技术  科研教学论文:  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60余篇。近年来发表的10篇论文(SCI/EI收录):  [1] Haoran Geng, Guoling Zhang, Zhiming Wang,Yanbo Deng. Density–temperature properties of Ga–Sb alloy melt. Appl Phys A, 2010 (98):227-232.  [2] Haoran Geng , Wen Li , Chunjing Sun, Zhiming Wang, Guizhen Wang, Xiaogang Qi. Densities of Sb–Bi melts. Physica B, 2010 (405):465-468.  [3] Geng HaoRan, Sun ChunJing, Wang Rui, Qi XiaoGang.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densities of Sb and Bi melt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031-2034.  [4] Geng Haoran, Deng Yanbo, Wang Zhiming. Melt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glass forming ability of Al-Mg alloys[J]. Advance Material Research, 2009,79-82:191-194.  [5] 耿浩然,王桂珍,亓效刚,等. Ga熔体的密度-温度特性.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8,37(10):1742-1745.  [6] Chunjing Sun, Haoran Geng, Leilei Ji, Yan Wang,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b, Sb, Bi, and Sn melt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7, 102:  [7] Lei-lei Ji, Hao-ran Geng, Chun-jing Sun, Xin-ying Teng, Effect of tellurium on viscosity and liquid structure of GaSb,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8, 453  [8] Sun chunjing, Geng Haoran, Zhang Ning, Teng Xinying. Viscous feature of Sb-Bi alloy under magnetic field. Mterials Letters, 2008,62:73-76.  [9] Zhiming Wang, Haoran Geng, Guorong Zhou. The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 near critical temperature of liquid Bi33.3Ga66.7 alloy.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9, 79-82: 1955-1958.  [10] Zhiming Wang, Haoran Geng, Guorong Zhou, Zhongquan Guo, Xinying Teng. Effects of Indium and Tin on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monotectic Bi-Ga allo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10,38(2):361-364.  教材著作:  主编出版著作:  1.实用铸件重力成形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0  2.实用铸件外力辅助成形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3.铸钢.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  4.铸造锌、铜合金.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  5.铸造铝、镁合金.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  6.铸造钛、轴承合金.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
  • 黄世峰
  • 姓名黄世峰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9.3.2  学历学位工学博士(后)  职称(职务)教授(山东省建筑材料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功能材料  招生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学术与社会兼职  联系电话13065004886  电子邮箱mse_huangsf@ujn.edu.cn  通讯地址济南市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89.09-1993.07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济南大学)获学士学位 材料学  1997.09-2000.0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 材料学  2003.09-2005.06 武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材料学  2005.12-2006.12 香港科技大学 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06-至今 济南大学材料学院  教学工作:  研究生:《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本科生:《材料物理》、《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科研(鉴定)成果:  鉴定:  [1] 黄世峰 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的研究,济南市科技局,2008年11月27日 鉴定  [2] 黄世峰 1-3型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济南市科技局,2008年11月27日 鉴定  完成的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的机理及其性能研究”(50672032),29万  [2] 中南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纳米压电陶瓷/水泥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型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的压电和介电性能研究”(Y2005F08),5万  [4] 济南青年科技明星计划“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的研究”(11106),5万  [5]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硫铝酸盐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03BS060),10万  [6] 山东省教育厅项目“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J05A52),3万  [7]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3型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2008BS04016),6万  [8]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应用研究”(B0516),8万  [9] 造纸污泥工业化生产建材工艺技术, 10万  [1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用于交通监测的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传感器的研究”,3.9万  在研项目:  [1]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品配套“十一五”项目“XXX”,160万  [2]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品配套“十一五”项目“XXX”,190万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埋入式声发射传感器与混凝土的相容性和耦合机理研究” (51072069),39万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联合科研基金项目“混凝土健康监测的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的研究”(50931160438),33万  [5] 山东省2010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大功率压电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2010GGX10320),20万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型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的制备、性能和机理研究”(50942022),9万  [7] 基于超声技术对管道变形的无损检测研究,28万  [8]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泥基压电传感材料及其在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ZR2009FM018),5万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联合科研基金项目“混凝土健康监测的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的研究”(50931160438),33万  专利与奖励:  1.专利  [1] 1-3型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 专利号: ZL200420052601.9  [2]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 ZL 200410024065.6  [3]2-2型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申请号:200910020484.5  [4]一种压电传感器和梁式混凝土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号: 201010523624.3  [5] 多基元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号: 201110394990.8  [6] 1-3型正交异性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110298753.1  [7] 一种1-3型弧形或圆环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1110394992.7  [8] 一种压电复合材料镍电极的制备方法, 201110271920.3  [9] 1-3型聚合物/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1110134231.8  2.奖励  [1] 黄世峰, 叶正茂, 王守德, 程新. 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 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山东省教育厅, 2007年9月  [2] 黄世峰, 叶正茂, 秦磊, 王守德, 程新. 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在混凝土结构监测中的应用. 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 2009年11月  科研项目招商:  水泥基压电传感器、高性能换能器及其相关技术  科研教学论文:  先后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Current Applied Physic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硅酸盐学报》和《复合材料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被EI收录,多篇被引用。  [1] Huang Shifeng, Ye Zhengmao, Cheng Xin, et al.Effect of forming pressures on electric properties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 /sulphoaluminate cement composi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67(1): 135-139  [2] Huang Shifeng, Li Xue, Cheng Xin, et al. Effect of carbon black on properties of 0-3 piezoelectric ceramic/cement composites, Current Applied Physics,2009,9(6):1191-1194  [3] Huang Shifeng, Chang Jun, Cheng Xin, et al. Preparation and polarization of 0-3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6, 41(2): 291-297  [4] Huang Shifeng, Chang Jun, Cheng Xin, et al.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0-3 PZT /Sulphoaluminate Cement Composite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04, 13 (2): 270-274  [5] Huang Shifeng, Xu Dongyu, Cheng Xin, et al. Dielectric and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2-2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08, 42 (3): 2437-2443  [6] Huang Shifeng, Xu Dongyu, Cheng Xin, et al. Influence of water-cement r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2-2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Materials Letters, 2007, 61:5216-5219  [7] Huang Shifeng, Xu Dongyu, Cheng Xin, et al. Influence of ceramic particle size on the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ement-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Ferroelectrics, 2006, 332:193-200  [8] Huang Shifeng, Ye Zhengmao, Cheng Xin, et al.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2–2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Ferroelectrics Letters, 2007, 34:22-28  [9] Huang Shifeng, Xu Dongyu, Chang Jun, et al. Smart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Based Composites.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2007,41(1): 125-131  [10] Huang Shifeng, Xu Dongyun, Chang Jun, Liu Yamei and Cheng Xi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1-3-2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123-125: 77-80  [11] Huang Shifeng, Li Xue, Cheng Xin, et al. Influence of strontium ferrite on properties of 0-3 cement-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9, 400-402 : 125-129  [12]Cheng Xin Xu Dongyub, Lu Lingchaoa, Huang Shifenga, Jiang Minhuab.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1-3 piezoelectric ceramic–cement composite.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0,121 63–69  [13]Dongyu Xu, Xin Cheng, Shifeng Huang and Minhua Jiang. Elect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2-2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Current Applied Physics, 2009,9(4):816-819  教材著作:
  • 滕新营
  • 姓名滕新营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0.12  学历学位研究生/工学博士  职称(职务)副教授  研究领域合金熔炼、金属基复合材料、非晶合金制备  招生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学术与社会兼职  联系电话0531-82765317,13793157586  电子邮箱mse_tengxy@ujn.edu.cn  通讯地址济南市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校区)  1989.09—1993.07 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铸造专业学习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3.09—1996.07 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铸造专业学习并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08—1999.08 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机械系讲师  1999.09—2002.07 山东大学 材料加工专业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2.10—2004.07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2004.07—至今 济南大学材料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5年6月起担任硕士生导师  教学工作:  研究生:《材料加工学》、《金属基复合材料》;  本科生:《材料表面与界面》、《金属材料概论》、《金属材料成型技术》、《金属材料科技进展》;  指导本科生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先后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科研(鉴定)成果:  原位颗粒-枝晶/块体非晶复合材料,2011.07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研项目:  1. 含原位陶瓷颗粒的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省博士基金  2.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熔体的粘滞性与凝固行为,省自然基金  专利与奖励:  1. 铸造镁合金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第3位)  2. 高性能无银铜基电接触复合材料,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第4位)  3. 低温原位生成TiC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016628.5 另外,已公开专利多项。  科研项目招商:  科研教学论文:  在《Mat. Sci. Engi. A》、《金属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被EI收录30余篇。  教材著作:  耿浩然、滕新营、王艳主编,《铸造铝、镁合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 曹笃霞
  • 姓名 曹笃霞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7年4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职称(职务) 教授  研究领域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氟离子与氰根离子识别探针  招生领域 光电功能材料  学术与社会兼职  联系电话 13969161696;0531-89736751  电子邮箱 mse_caodx@ujn.edu.cn  通讯地址 山东济南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校区)  1995.09-1999.07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济南大学)复合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9.07-2004.06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9.08-2010.08 美国Texas A&M大学化学系Gabbaï研究组从事科研工作,访问学者;  2004.07-至今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硕士生导师,2005.12晋升副教授,2010.12晋升教授。济南大学特聘岗位A5岗教师。  教学工作:  承担研究生课程《复合材料基体改性原理》、《功能复合材料》、《材料加工学》和本科生课程《复合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原理》、《材料概论》、《高分子材料概论》等教学工作,多门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鉴定)成果:  超高分子泥浆泵在泥沙输送中的应用研究,济南市科技局鉴定项目  在研项目:  1. 针对F-和CN-离子的水溶性双光子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802026),2009-2011,第1位;  2. 基于新型有机硼化合物的水溶性双光子荧光探针——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Q2008F02),2009-2011,第1位;  3. 赤泥发泡轻质保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山东省省级环保专项,2012-2014,第1位;  4. 强双光子吸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2006-2008,第1位;  5. 高效氰化物检测试纸的研究——济南市科技明星计划,2011-2013,第1位;  6. 含硼复合材料作为CN-检测器的研究——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0-2012,第1位。 .  专利与奖励:  1. 超高分子泥浆泵在泥沙输送中的应用研究,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01,第1位;  2. 可对氟离子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识别的新型含硼双光子荧光材料, 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第1位。  科研项目招商:  科研教学论文:  科研论文: 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Dyes and Pigments》、《New Journal of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代表性科研论文如下(标*为通讯作者):  1. Yunhui Sun, Yuanyuan Wang, Duxia Cao∗,et al. 3-Amidocoumarins as chemodosimeters to trap cyanide through both Michael and intramolecular cyclization reaction,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2, 174, 500-505. (SCI, IF=3.898)  2. Huihui Chen, Zhiqiang Liu, Duxia Cao*, et al. Synthesis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wo novel branched pyridinium inner salt dyes, Dyes and Pigments, 2012, DOI: 10.1016/j.dyepig.2012.09.012.(SCI, IF=3.126)  3. Yunhui Sun, Huihui Chen, Duxia Cao∗,et al. Chalcone derivatives as fluorescence turn-on chemosensors for cyanide anions,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12, 244, 65-70. (SCI, IF=2.421)  4. Yunlong Deng, Ying Chen, Duxia Cao∗, et al., Cationic triarylborane as water-tolerant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for fluoride anion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0, 149, 165-169. (SCI, IF=3.368)  5. Duxia Cao*, Zhiqiang Liu, Guozhong Li, A Trivalent Organoboron Compound as One & Two-photon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for Fluoride Anion, 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8, 133, 489-492. (SCI, IF=3.122)  6. Duxia Cao, Haiyan Zhao, François P. Gabbaï, A sandwich complex of trimesitylborane Mes3B: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nion binding properties of Mes2B[(η6-Mes)FeCp]+,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35, 2299-2305. (SCI, IF=2.631)  7. Duxia Cao*, Zhiqiang Liu, Guohui Zhang, Guozhong Li,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fluoride anion recognition of a novel branched organoboron compound, Dyes and Pigments, 2009, 81, 193-196. (SCI, IF=2.855)  8. Duxia Cao*, Zhiqiang Liu, Yunlong Deng, et al., The synthesis and 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novel branched fluorene derivatives, Dyes and Pigments, 2009, 83, 348-353. (SCI, IF=2.855)  9. Duxia Cao*, Zhiqiang Liu, Guohui Zhang, et al.,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new hemicyanine dyes, Dyes and Pigments, 2008, 76(1), 118-124. (SCI, IF=2.507)
  • 曹丙强
  • 姓名 曹丙强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78.1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职称(职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 新能源材料(半导体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方向)  招生领域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学  学术与社会兼职 山东省颗粒学会常务理事等  联系电话 0531-89736292(办)  电子邮箱 mse_caobq@ujn.edu.cn;msecaobq@gmail.com  通讯地址 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1997年9月 — 2001年7月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  2001年9月 — 2002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生基础课。  2002年8 月— 2006年7月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  2006年9月 — 2008年8月 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与地球物理系,半导体物理组,Senior Scientist。  2008年9月 — 2009年7月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电子与电子工程系,激光与半导体材料组,JSPS Fellow。  2009年7月 被济南大学聘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团队学术带头人,破格获聘教授职称。  2009年11月 获聘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全职,五年)。  2011年11月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2年8月 获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拟)  研究生:《半导体材料物理》;《半导体器件与工艺》  在研项目:  1. 面向光电/光伏领域的半导体微纳材料与器件,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团队建设经费,2009年 -2014,主持,(鲁政办发(2009)117号)。  2. 集成了不同量子阱的PIN型氧化锌纳米线LED阵列的构筑与电致发光性能研究,(11174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012-2015,主持。  3. 基于生长密度调控的两类氧化锌纳米线量子阱的PLD制备与光学性质研究(510020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2011-2013,主持  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2014,主持  5.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12-2015,主持  6. 受主掺杂氧化锌纳米线的激光烧蚀生长技术与相关器件研究,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BS2010CL003),2010年-2012,主持  7. p型氧化锌纳米线的高压PLD掺杂技术及相关器件研究,教育部“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经费”,2012-2014,主持  专利与奖励:  1. 曹丙强,李村成,蔡伟平;具有紫外发光性能的氧化锌纳米片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ZL 200510122642.X)  2. 曹丙强,段广彬,徐红燕,王介强,陶珍东;一种芯壳型纳米线的制备方法(ZL 201010011817.0)  3.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06,中国科学院颁发)  4. 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009,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  5. 第十一届国际材联亚洲材料大会Excellent Paper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 (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奖)(2010,国际材料联合会和中国材料学会联合颁发)  7. 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2012,共青团山东省省委颁发)  8. 山东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2012,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  科研项目招商(含条件):  本课题组正在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研究,已在透明导电薄膜、新型太阳能电池、高性能气敏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主要进展。现有实验室面积170平米,主要实验装备有高压/低压PLD综合系统(300~10-5mbar,用于薄膜和纳米线生长),电化学工作站(德国Zahner),CVD系统(1200/1700oC),快速退火炉(RTP500),低分辨透射显微镜,电输运测试系统(1.8T,35K,用于Hall、磁电阻等测量),I-V(Keithly,SanEi等),IPCE测试系统(美国PV),光吸收/透射(UV-3600),PL系统(自己搭建),比表面测试系统,气敏测试系统等。此外还有材料学院公共科研平台(SEM,HRTEM,XRD,AFM等)支持。欢迎学术界和企业界认识前来开展学术和技术合作。  科研教学论文:  截止2012年9月,已在Adv. Mater. Appl. Phys. Lett.; Chem. Commun.; J. Mater. Chem.; Nanotechnology; J. Phys. Chem.; J. Appl. Phys.; CystEngComm; Phys. Solid. Stat.; Crys. Grow. Des.; J. Am. Cero. Soc;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35篇,H(Hirsch)指数为23,获授权专利2项。所发表论文已被国际同行正面引用1500余次,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术组织的积极评价。  教材著作:  应Weily、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等科技出版社邀请,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为相关英文专著撰稿5章。
  • 程新
  • 姓名程新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3.01.04  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  职称(职务)教授(校长)  研究领域特种水泥材料、水泥基功能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  招生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学术与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  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常务副会长  山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硅酸盐通报》、《建筑材料学报》、《水泥》、《混凝土世界》、《中国粉体技术》等期刊编委  联系电话0531-82767375  电子邮箱chengxin@ujn.edu.cn  通讯地址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济南大学 (西校区)  1978.09-1982.07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读本科  1982.07-1987.07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材料系 助教  1986.09-1989.11 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  1987.07-1993.09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材料系 讲师  1992.09-1994.12 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读博士研究生  1993.09-1996.11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材料系 副教授  1996.11-1999.01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材料系 系主任、教授  1999.01-2001.01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副院长、教授  2001.01-2004.01 济南大学 副校长、教授  2004.01-至今 济南大学 校长、教授  2011年入选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的“泰山学者攀登计划”  2007年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年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教学工作:  指导本硕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培养了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  科研(鉴定)成果:  主持和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建材行业基金、军品配套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在研项目:  1.国家973预研计划“高性能硫铝酸盐特种水泥材料的组成体系及物理化学基础研究”(2010CB635100)2010-20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埋入式声发射传感器与混凝土的相容性和耦合机理研究”(517072069)2011-201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健康监测的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的研究”(50931160438) 2010-2012  4.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品配套“十一五”项目“XXX”  专利与奖励:  1. 2010年,硫铝酸钡(锶)钙基特种水泥材料的制备及海工工程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2010年,硫铝酸钡钙水泥基修补材料的研制及工程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位  3. 2007年,高胶凝性阿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研究,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4. 2007年,阿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山东省专利一等奖  5. 2004年,利用钡铜复合矿化剂制造硅酸盐水泥的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 2002年,含钡硫铝酸盐水泥的研制,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 1997年,铁、硫铝酸盐体系结构与特性的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 1996年,含锶钡硫铝酸钙的结构与特性及其量子化学研究,国家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9. 阿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 03139004.8  10. 含钡硫铁铝酸盐水泥 200310105554.X  11. 一种水泥基防渗堵漏材料 03139061.7  12. 水泥基压电智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0410024065.6  13. 一种钢渣性能优化处理方法 200710114708.X  14. 一种锶钡水泥煅烧复合矿化剂200910016215.1  15. 硫铝酸锶钙水泥200810139086.0  16. 1-3型聚合物/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110134231.8  17. 一种压电复合材料镍电极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110271920.3  科研项目招商:  特种水泥材料、先进水泥基材料、水泥基功能复合材料等相关技术。  科研教学论文:  [1] Xin Cheng, Shiquan Liu, Lingchao Lu, Xueye Sui, Vera Meynen, Pegie Cool, Etienne F. Vansant, Jianzhuang Jiang. Fast fabrication of hollow silica spheres with thermally stable nanoporous shells,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07, 98:41-46.  [2] Cheng Xin, Xu Dongyu, Lu Lingchao, Huang Shifeng, Jiang Minhua.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1-3 piezoelectric ceramic-cement composite.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0, 121:63-69.  [3] Cheng Xin, Huang Shifeng, Chang Jun, Li Zongjin. Piezoelectric, dielectric, and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0-3 ceramic/cement composit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7, 101(9):094110- 094110-6.  [4] Cheng Xin, Wang Shoude, Lu Lingchao, Huang Shifeng. Influence of preparation process on piezo-conductance effect of carbon fiber sulfoaluminate cement composite.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1, 45(20):2033-2037.  [5]Cheng Xin, Xu Dongyu, Liao Shuangshuang, Huang Shifeng. Influence of Base Thickness on Properties of 1-3-2 Connectivity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306-307: 835-838.  [6] Cheng Xin, Xu Dongyu, Guo Lili, Huang Shifeng. Influence of thickness parameters on 2-2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9, 79-82: 31-34.  [7] Huang Shifeng, Ye Zhengmao, Hu Yali, Chang Jun, Lu Lingchao, Cheng Xin. Effect of forming pressures on electric properties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 /sulphoaluminate cement composi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67:135-139. (通讯作者)  [8] Xu Dongyu, Cheng Xin, Huang Shifeng, Jiang Minhua. Identifying technology for structural damage based on the impedance analysis of piezoelectric sensor.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0, 24:2522-2527. (通讯作者)  [9] Xu Dongyu, Cheng Xin, Huang Shifeng, Jiang Minhua. Elect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2-2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Current Applied Physics, 2009, 9:816-819. (通讯作者)  [10]Huang Shifeng, Xu Dongyu, Chang Jun, Ye Zhengmao, Cheng Xin. Influence of Water-cement Ratio on the Properties of 2-2 Cement 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Materials Letters, 2007, 61(30):5217-5219. (通讯作者)  [11] 程新, 单立福, 周宗辉, 刘福田. 通过组成重构优化钢渣性能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1(4):108-111.  [12] 程新, 芦令超, 王来国, 常钧, 刘福田, 陈亚明, 叶正茂. 高胶凝性阿利特硫铝酸钙钡矿相体系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2004,32(3):321-326.  [13] 程新, 黄世峰,胡雅莉,王守德. 环境湿度对1-3型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学报, 2006, 34(5):626-635.  [14] 程新, 黄世峰, 常钧, 刘福田, 芦令超, 王守德. 0-3型压电陶瓷/硫铝酸盐水泥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和压电性能. 硅酸盐学报, 2005, 33(1):47-51.  [15] 程新, 王守德, 黄世峰, 陈文. 成型工艺对CFSC 压敏性能的影响.建筑材料学报, 2008, 11(1):84-88.
  • 王琦
  • 姓名王琦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3年11月27日  学历学位工学博士  职称(职务)教授(材料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  研究领域纳米功能材料和胶凝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学术与社会兼职  联系电话0531—82765895,13031721185  电子邮箱mse_wangq@ujn.edu.cn; mse_wq1185@163.com  通讯地址济南市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材料学院  1981~1985 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1992~1995 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7年晋升副教授、任工艺教研室主任;  2001年任材料工程系主任;  2000~2004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5年晋升为教授。  教学工作:  主讲过《水泥工艺学》、《水泥厂工艺设计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新型建材》、《硅酸盐工艺概论》、《材料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工艺设计概论》、《材料工艺性能及实验》、《混凝土科学与技术》等课程。  科研(鉴定)成果: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校博士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  六角铁氧体空心微球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纳米膨润土复合体的机理研究   胜利油田管理局  CO2、H2S腐蚀评价与机理研究   企业  专利与奖励:  磷铝酸盐水硬性胶凝材料体系的物理化学及应用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研项目招商:  1、高掺量混合材复合水泥生产技术  2、高抗蚀水泥制备技术  3、工业废渣综合利用  4、合作开发水泥基智能堵漏材料  科研教学论文:  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材料科学与工艺》、《功能材料》和《硅酸盐通报》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教材著作: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教材
  • 刘世权
  • 姓名 刘世权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9.10  学历学位 研究生/工学博士  职称(职务) 教授  研究领域 玻璃材料 多孔材料  招生领域 招收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与社会兼职 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副会长;Journal of Chinese Advanced Materials Society (筹)执行主编;Advanced Materials Letters 副主编;全国玻璃仪器及家居工业玻璃两个标准化技术委员委员;山东省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企业实训标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非Johannesburg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外审专家;比利时Flanders自然科学基金外籍评委  联系电话 0531-82769106 15953169792  电子邮箱 vctrliu@hotmail.com mse_liusq@ujn.edu.cn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2011年1月 受聘济南大学教授(A4岗)  2008年1月 受聘济南大学教授(A6岗)  1994年7月 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系 参加工作  2005年03月---2007年02月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 博士后  2000年09月---2003年06月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 材料学 博士  2001年11月---2002年09月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 访问学者  1999年03月---1999年07月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国培训部英语高级班 进修  1991年09月---1994年07月 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系 硅酸盐工程 硕士  1987年09月---1991年07月 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系 硅酸盐工程 学士  教学工作:  研究生:专业外语  本科生:材料概论(双语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国家精品课程)  科研(鉴定)成果: 固体废弃物制备玻璃、微晶玻璃、多孔玻璃材料;新型多孔粉末吸附剂  在研项目: 主持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博士基金)项目各1项及企业委托预研课题4项。  专利与奖励:  1. 发明专利 微晶玻璃釉面砖制备工艺 01127483.2 授权  2. 发明专利 一种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201010106985.8 授权  3. 发明专利 一种以十二胺为模板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201010197365.X 授权  4. 发明专利 四元磷酸铁锂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201010197362.6 授权  5. 发明专利 一种调控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的方法 201010197361.1 授权  6. 发明专利 一种锂辉石致密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010591380.2 授权  2011年 IAAM Scientist Award  2010年 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奖  2009年 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8 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人之一  2008年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主要成员  科研项目招商: 固体废弃物制备玻璃、微晶玻璃、多孔玻璃材料;新型粉末吸附剂  科研教学论文:  2003年以来发表SCI论文30多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代表作:  1. R. Yang, Y. Wang, X. Hao, J. Zhan, S. Liu.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ZnO-containing lithium-iron-phosphate glasses. J Alloys Comp 513 (2012) 97-100. (IF 2.134)  2. S. Liu, M. Wei, C. Pool, C. Van Oers, J. Rao. Influence of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hollow silica microspheres and its explanation. Micros Microanal 17 (2011) 766-771. (IF 3.259)  3. M. Wei, C.J.Van Oers, X. Hao, Q. Qiu, P. Cool, S. Liu. Influence of silica forming media on the synthesis of hollow silica microspheres. Micro Meso Mater 138 (2011) 17-21. (IF 3.220)  4. S. Liu, M. Wei, J. Rao, H. Wang, H. Zhao. A controlled formation of cage-like nanoporous hollow silica microspheres. Mater Lett 65 (2011) 2083–2085. (IF 2.117)  5. R. Yang, Y. Wang, X. Hao, J. Zhan, S. Liu, Influence of alkali and alkali-earth metal oxide substitu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lithium-iron-phosphate glasses. J Non-Cryst Solids 357 (2011) 2192-2196. (IF 1.483)  6. S. Liu, O.I. Lebedev, M. Mertens, V. Meynen, P. Cool, G. Van Tendeloo, E.F. Vansant. The merging of silica-surfactant microspheres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Micro Meso Mater 116 (2008) 141-146. (IF 2.555)  7. S. Liu, J. Rao, X. Sui, P. Cool, E.F. Vansant, G. Van Tendeloo, X. Cheng. Preparation of hollow silica spheres with different mesostructures. J Non-Cryst Solids 354 (2008) 826-830. (IF 1.449)  8. X. Cheng, S. Liu, L. Lu, X. Sui, V. Meynen, P. Cool, E.F. Vansant, J. Jiang. Fast fabrication of hollow silica spheres with thermally stable nanoporous shells. Micro Meso Mater 98 (2007) 41-46. (IF 2.210)  9. S. Liu, P. Cool, L. Lu, E. Beyers, P. Van Der Voort, E.F.Vansant, M. Jiang. Influence of the initial iron concentration on the iron-loading in MCM-41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supported iron complexes. Micro Meso Mater 79 (2005) 299-305. (IF 3.355)  10. S. Liu, P. Cool, O. Collart, P. Van Der Voort, E.F. Vansant, O.I. Lebedev, G. Van Tendelo, M. Jiang. The Influence of the Alcohol Concentration on the Structural Ordering of Mesoporous Silica: Cosurfactant versus Cosolvent. J Phys Chem B 107 (2003) 10405-10411. (IF 3.679)  教材著作:  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玻璃部分) 副主编 2005年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与性能测试(玻璃部分) 2007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3)“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nanofluids” Book chapter in Leading Edge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s. NOVA Science Publisher USA, 2008.  4) Editor of the special volumes of Advance Materials Research (2001, Vol.306-307) for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dvanced Materials.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邮编:250022
  • 电话:
    %u0030%u0035%u0033%u0031-%u0038%u0032%u0037%u0036%u0035%u0039%u0030%u0030
  • 邮编:
    250022
相关推荐
贵州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艺术学院师资好不好,云南艺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安财经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财经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昆明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昆明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